馍中堪比砖头厚的驴肉已经满溢,撒在盘子中。我拿起火烧一口咬下去,白馍外酥里嫩,驴肉鲜嫩浓郁,家乡的味道萦绕在我唇齿之间……
我的故乡保定是一座冀中名城,距首都仅咫尺之遥。虽然已经离开多年,但我对她的热爱丝毫不减。尤其是家乡特产驴肉火烧的味道,我永远忘不掉。
小时候,我问祖父:白吉馍和驴肉火烧有什么区别。他答道:白吉馍中夹的是猪肉,驴肉火烧中夹的是驴肉。是啊,驴肉火烧味美、营养,更有一段典故: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后,燕王朱棣与惠帝朱允炆同室操戈。朱允炆大将李景隆败退到今属保定徐水县漕河镇,军中断粮,无奈下令军士杀军马充饥,这是驴肉火烧的雏形。清代,漕河人改食马肉为驴肉,再配上当地的火烧,形成了风靡整个华北的名小吃。就这样,驴肉火烧穿过时间的河流,落到了儿时的我的早餐桌上。离开保定后,我见到了许多类似的小吃,但都不如驴肉火烧合口味。
街边经常见到卖“白吉馍”的小摊,看着师傅娴熟地把热气腾腾的五花肉切成末,轻轻灌进白馍中,倒也是一种享受。但一旦有了汤汁,白馍就变得黏软稀烂、口感不佳了;往往还未吃下一半,整块膜早已“得意忘形”。驴肉火烧则不然,馍是馍,肉是肉,泾渭分明,香酥可口,可以三五下吃得干净利落。沧州的“火烧驴肉”也不错,类似北京的“褡裢火烧”,可吃惯了圆火烧的我却不知如何下嘴,总是吃得馍中的肉块如雨零落。驴肉火烧没有这个麻烦,因为它是圆形的,无论就地享用还是打包带走,都十分方便。
相传,康熙皇帝曾微服私访来到保定漕河镇,品尝了当地的驴肉火烧,回京后还对其味道念念不忘。后来,康熙就派人去漕河专买那里的火烧,驴肉火烧自此享誉京城。多年以来,我也是时不时怀念起儿时吃过的这一味佳肴。前几年重回保定,光临驴肉火烧店成为必要行程。那是一间又黑又破的小店,桌椅斑斑驳驳,门窗满是油污,天花板上的电扇快要寿终正寝。正对面,就是在案板上挥刀切驴肉的大师傅。店小二端来一碗小米粥、几碟小菜和几个刚出炉的金灿灿的驴肉火烧。馍中堪比砖头厚的驴肉已经满溢,撒在盘子中。我拿起火烧一口咬下去,白馍外酥里嫩,驴肉鲜嫩浓郁,家乡的味道萦绕在我唇齿之间……
自此以后,我便认准了保定的驴肉火烧。纵使吃遍千般美馔,家乡的驴肉火烧是我最爱的,也是唯一的。